北京首个体制内医生集团发起人之一,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生孙宏涛近日接受《医学界》采访时透露,他们已经获得了两千万人民币的投资。孙宏涛说:“我们是第一个真正融资成功的医生集团。”
从3月份孙宏涛在其微博上发布“医师互助平台启动”消息后,他们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沉寂,这其间一些小型的医生集团纷纷成立,甚至有些已经走到了他们的前面。对此孙宏涛说:“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在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我们要理清思路,同时在筹建管理团队和谈判资金,我们宁愿前期沉淀时间长一些,也要稳步推进。”
理想现实主义者
孙宏涛称自己为理想现实主义者,他们所搭建的医生多点执业互助平台,就是要让一些有理想、愿意多做一些事情的医生不用离开体制,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我们要去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但我们不想当先烈。”
孙宏涛医生
脱离体制成为自由执业者当然更纯粹,但孙宏涛认为,这对于医生来说,风险太大,需要放弃的东西很多,作出抉择的成本太高,自由执业虽然是一个理想中的状态,但不是每个医生都有勇气并且都适合选择这条路。因此孙宏涛决定跟着政策的导向走,步子不迈那么大,走的稳一些,逐渐向自由执业的理想状态过渡。
孙宏涛认为,在当前的医疗体制和大环境下,优质的医疗资源还都集中在公立医院内,包括人脉、技术、继续教育和职业的上升空间等,留在体制内虽然可以汲取更多的营养,但医生的个人品牌也很难树立起来,患者看病基本都是奔着医院的名头,医生如果毅然脱离体制,不仅切断了公立医院所提供的营养,同时需要很长时间去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而通过他们搭建的这个平台,医生多点执业的过程,也是塑造个人和集团品牌的过程,等到时机成熟,就能够实现向自由执业的平滑过渡。
尽管孙宏涛的医生集团还没有正式招募医生,但这个平台目前已经聚集了一百多位医生了,以北京各大医院医生为主,也有外地专家甚至自由执业医生,孙宏涛说:“我们不排斥自由执业医生,他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奋斗,我们十分欢迎。”
医生们对加入体制内医生集团的热情超出了孙宏涛的想象,他用了“一呼百应”这个词来形容大家的热情,他认为这是因为搭建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的平台准确的触碰到了医生们的痛点,通过医生集团,医生们可以获取更多阳光收入,可以获取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和尊严感。
同时医院的反响也很强烈,目前已经有多家医院有强烈合作意向。在孙宏涛的计划中,医生集团要争取做到“两头海量”:海量签约医生和海量合作医院,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中心,然后辐射全国,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都能够有事情做。
开弓没有回头箭
创业艰难,九死一生,很多创业团队都失败了,孙宏涛医生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很多人都在关注我们,很多人也都在模仿我们,无论怎样,我们现在的方向肯定是正确的。”
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孙宏涛认为是历史给予的机会,大环境和政策已经到了这个节点,抓住了可能就成功了,抓不住就非常遗憾。“但无论成功失败,我们都愿意去尝试,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很多人都支持我们,帮助我们,我们肯定要往前走。”
北京市卫计委已经明确表示,2015年北京多点执业的重要任务就是解放医生,具体措施中就包括:鼓励连接大医院和社区,为患者提供连续诊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的专科“医生集团”的组建,探索筹建支持医生创业的“孵化器”。
从宣布筹建医生多点执业平台走到现在,孙宏涛觉得除了比较耗神之外,还是非常顺利的,医生、医院和投资方都是主动找过来的,这也印证了他所说的“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当然在平台正式运转之后,肯定会面临到更多的问题,比如团队的稳定、平台的管理、资源的对接以及同行的跟风竞争。孙宏涛说:“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体制内医生集团如今被业内人士广泛的寄予厚望,孙宏涛说:“大家都被现状所苦,但又没有合适出路,所以对每一个尝试都抱以期望,当然不是每个尝试都会成功,但目前来看这条路是正确的。虽然不见得我们一定就能成功,但至少方向已经选对了,我们愿意去尝试。”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