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骨科器材网! 登陆注册
个人中心 消息中心
首页 > 国内外信息
2010年我国关节外科的发展成就与展望
2015-07-12 00:00:00

关节置换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各类晚期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关节置换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恢复关节的稳定和功能。。我国关节外科技术起步较晚,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关节置换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随着我国学者在国内的学习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与国内外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我国关节外科技术与国外差距逐渐缩小,某些方面甚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都能独立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在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高度屈曲融合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以及各类复杂膝内外翻、重度屈曲畸形、强直膝的髋膝关节置换、特别是在各类髋膝关节翻修方面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国情,我国关节外科整体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就我国关节外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关节外科现状

    我国关节外科技术进展迅速,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老一辈关节外科专家的不懈努力带领下,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师已经活跃在人工关节领域。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人员交流的不断增加,每年有大量的关节外科医生在国外学习、进修、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同时国内举办的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中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参加,各类新的关节置换产品的引入,国内每年举办关节外科学习班对关节外科知识的普及,使国际上最新的关节外科治疗技术(关节周围截骨矫形、关节置换)、人工关节技术与方法、理念、人工关节假体设计思路、产品、围手术期相关问题等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能够及时地在国内得到了传播与应用,使我国关节外科水平无论在初次髋膝置换、髋膝翻修手术、微创人工关节置换和相关基础研究领域,还是新技术如计算机辅助下的人工关节置换等热点研究领域,均进展迅速,造就出一批技术娴熟地掌握关节置换技术的专家,大大促进了我国关节外科水平的整体提高。应该说我国关节外科的整体水平,虽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同时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引入也促进国产关节产品的迅速发展。

    随着关节置换术的普及、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临床经验和病例数量的不断积累,对手术适应征的掌握、假体和固定方法的选择、手术操作技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第三代骨水泥技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对术后功能康复的规范和重视,我国关节外科领域常规性髋膝关节周围畸形截骨矫形术、髋、膝关节置换技术成熟、效果稳定;而且通过各类组合翻修柄、捆绑带结合钢板的应用,特殊病例通过CT影像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专门定制假体,计算机导航技术下手术定位,一些复杂病例如严重畸形关节、严重骨缺损翻修等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使个体化人工髋关节已开始应用、服务于临床。膝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同样达到很大的普及、提高,并在治疗严重屈曲畸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此外,在肩、肘、腕、踝关节、以及特制肿瘤假体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一些新技术如微创人工关节置换、计算机辅助下的人工关节置换、表面置换等也迅速在我国开展。在假体选择方面,除了较经典的金属-高交联聚乙烯设计假体外,目前认为磨损率较低的假体匹配方式如陶瓷-聚乙烯、陶瓷-陶瓷、金属-金属、陶瓷-金属设计假体也不断应用于临床。

虽然我国在短短的50多年的时间里,在关节外科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髋、膝关节置换方面与国外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髋、膝以外的其它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置换技术方面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需要广大关节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关节外科置换技术的整体、全面发展。

二、关节周围截骨

关节周围截骨矫形在治疗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内、外翻畸形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由于现代关节置换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关节功能、消除关节疼痛,因此关节融合术日益减少,目前仅用于治疗关节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慢性化脓性感染等。关节周围截骨术的目的是纠正关节畸形、恢复重建关节正常生物力学特点及应力分布、传导,避免或延缓发生骨关节炎,进而避免或延迟接受关节置换时间。关节周围截骨术在我国多家医院广泛开展,不同的医院采用不同的截骨方法,均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1、髋关节周围截骨

髋关节包括髋臼、股骨侧的解剖畸形将导致髋关节应力分布、传到异常,使关节负重界面应力传导增加,髋臼、股骨侧截骨的目的是重建髋关节正常生物力学特点,降低髋关节应力,进而降低或延缓骨关节炎发生。目前我国开展了各类髋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儿童、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包括: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Salter骨盆截骨术、改良Sutherland截骨术、Steel截骨术,以及泊尔尼(Bernese) 髋臼周围截骨术。股骨侧截骨目前国内外应用相对较少。

2、膝关节周围截骨

    膝关节周围截骨包括胫骨高位截骨、股骨远端截骨。截骨的目的是矫正畸形、矫正下肢力线,恢复重建膝关节应力传导,避免或减缓软骨退变,进而避免或延缓骨关节炎的发生以及晚期需要膝关节置换和推迟膝关节置换时间。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中青年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具体截骨方式包括:胫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内侧楔形撑开截骨治疗膝内翻导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胫骨高位截骨术,同样股骨下端内侧闭合或外侧撑开截骨治疗膝外翻畸形、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

三、髋关节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已经成为现代骨科领域最成功的手术之一。由于良好的手术效果使其适应证日趋拓展。在假体固定方面,非骨水泥固定已成为主流,特别是中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中老年患者的规范全髋置换术式。由于国人生活习惯和西方人群的差异,如国人更多的蹲坐、盘腿,从而使关节撞击和磨损成为更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从国内中期随访结果来看,我国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等发生率已经接近于国外同期水平。

(一)、假体固定

1、非骨水泥固定

    非骨水泥假体植入时,基本保留了患者原来的骨质,对以后可能进行的二次手术预留了相对较多的骨质。骨水泥碎屑是诱导骨溶解发生的启动因素之一,是影响关节置换术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生物学固定成为首选方式。经过30多年的临床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的优势逐渐体现并成为目前的主流。Waddell等报道北美髋、膝关节登记系统数据显示,1995年到2001年期间假体使用情况,共纳入10299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固定比例从66.2%下降至38.6%,而骨水泥髋臼固定从12%下降至7.8%。过去十余年里,两种设计的非骨水泥柄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①全微孔涂层直几何柄;②近端涂层锥形柄。

2、骨水泥固定

   虽然骨水泥柄已证明在体内的长久性,但是过去十余年里,骨水泥柄的应用逐渐减少。特别对于年轻患者(小于50岁),骨水泥柄翻修率较高,临床效果相对较差,只有在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和一些特殊假体如肿瘤关节中才考虑使用骨水泥型假体

   髋关节置换方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均采用非骨水泥假体,但也有部分基层医院采用混合固定。膝关节置换方面,我国主要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尚未见到由非骨水泥固定技术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虽然国外有报道非骨水泥固定技术同样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非骨水泥技术膝关节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截骨的精确性要求高,如果操作不当,将影响假体远期固定效果;此外,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时骨水泥可以携带抗生素。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髋关节置换中(包括初次和翻修)中绝大多数采用非骨水泥固定技术,膝关节置换主要为骨水泥固定技术。

(二)、目前国内全髋关节置换负重界面的选择

1、硬-软负重界面

    硬-软负重界面配伍组合包括金属-聚乙烯和陶瓷-聚乙烯。金属-聚乙烯配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重界面模式。但是聚乙烯颗粒诱发的骨溶解是THA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自Charnley1962年将超高分子聚乙烯应用于人工关节领域以来,聚乙烯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人工关节假体材料之一。此后逐渐发展至高交联聚乙烯的开发应用。高交联聚乙烯已成为THA手术中最流行的负重界面。最近出现的采用退火加工和射线照射交替作用制成的第二代高交联聚乙烯(X3HXPE),其抗氧化性和抗磨损性能均较第一代高交联聚乙烯明显增强。采用高压晶体化法可以在较小的照射剂量下获得更好的交联;在聚乙烯中加入抗氧化剂维生素E,降低自由基存留对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过绝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广大基层医院,多数患者仍选择金属-高交联聚乙烯或金属-高分子聚乙烯负重界面。高交联聚乙烯使其抗磨损性能大大改进,从目前国内外随访资料显示,高交联聚乙烯线性磨损率、容积磨损率均较高分子聚乙烯大大降低,因此理论上讲,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率也会降低。但我国尚需建立完善的术后随访制度,定期随访观察,以科学、客观的评估高分子聚乙烯、高交联聚乙烯在我国的应用与骨溶解发生关系、以及骨溶解发生率。

2、硬-硬负重界面配伍

2.1 陶瓷-陶瓷(ceramic-on-ceramic,C-C)

    高密度晶体样陶瓷由于其低摩擦性和高耐磨性使之成为THA负重界面选择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种材料。现代氧化铝陶瓷-陶瓷负重界面人工关节假体有高纯度、高表面光洁度(较第一代、第二代),而且采用改进的烧结技术加工工艺制造的现代氧化铝陶瓷再次成为人工关节外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并得以广泛应用。现代陶瓷有稳定、较低的磨损率,功能良好的陶瓷-陶瓷负重界面线性磨损率只有几个微米/年,与金属-金属负重界面相磨损小2倍,磨损颗粒远小于超高分子聚乙烯磨损颗粒。最近一种新型混合陶瓷(氧化锆和氧化铝)问世。这种新型陶瓷集氧化锆高强度和氧化铝热稳定于一体,实验室研究表明有非常良好的抗磨损性能。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生物陶瓷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80年代。但是由于当时制造技术落后,陶瓷-陶瓷组合假体没有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接受和认可。如今随着材料科学、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陶瓷材料无论是从制造工艺还是质量监控、优化设计等方面都已得到显著改进和提高,其可靠性已达到临床可接受的程度。临床医师担心的陶瓷高强度而伴随的脆性增加材料碎裂的发生率也有显著减少。陶瓷材料关节负重面组合已成为年轻患者中替代传统的金属-聚乙烯关节面组合的另一重要选择。目前在我国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有多大比例人群接受陶瓷-陶瓷负重界面组合尚不清楚。但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以及学术会议方面估计,总体选择陶瓷-陶瓷负重界面组合患者比例较低,主要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型医院内采用。

    陶瓷-陶瓷负重人工关节临床应用担心的一个问题是陶瓷假体的碎裂,虽然氧化铝陶瓷假体碎裂发生率已经从26/10万下降到≤4/10万。另外一个问题是术后部分病人感活动时局部有“咔嗒”声而感不适,发生率在4%-20%之。有报道认为‘咔嗒’声的发生与臼外展角、前倾角不当有关,但其真正原因目前仍不清楚。我国也已有陶瓷碎裂、异响报道。国外研究表明,陶瓷假体碎裂、术后异响与术中假体安放位置、角度密切相关。这也提醒广大关节外科医生,要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提高假体安放精确性,避免或降低相关并发症。

2.2 金属-金属(metal-metal)负重界面配伍

    金属-金属负重界面配伍模式最早在美国应用于1966年。目前已广泛应的第二代金属-金属负重界面配伍摩擦率要低于第一代。通常在植入体内的早期有一个短暂的磨合期(run-in tage)磨损率可能会增加,但随着时间的逐渐延长,磨损率会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几个微米/年。金属-金属负重界面配伍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使用大直径股骨头,但究竟选用多大直径股骨头最合适,目前尚无定论。大直径股骨头增加了头滑动距离,增加关节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脱位发生率。此外,金属-金属可用于表面置换。因为相对较薄的金属臼杯可以保留更多的骨盆骨量。

    金属-金属负重界面配伍翻修假体周围组织分析表明,功能良好的金属-金属负重界面假体释放的金属颗粒数量远低于诱发骨溶解的颗粒数量。金属-金属负重界面摩擦所产生的金属颗粒可以释放出金属离子,其浓度远高于金属-聚乙烯和陶瓷-聚乙烯负重界面配伍。这些金属离子为可溶性离子可进入血循环在其他组织、器官中聚集。这也是临床应用中担心的一个问题。体内高浓度金属离子对机体的危害目前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金属-金属负重界面组合在我国应用比例相对较低。主要在一些大型医院开展。由于我国采用金属-金属置换时间较短,目前尚无中期随访结果报道。近期报道效果较好,但患者体内金属离子浓度大大增加。这与国外报道同期结果相似。表面置换由于对术者技术要求高,目前只在部分医院开展。国外临床随访研究显示,金属-金属负重界面并不能避免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率,术后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发生假体周围骨溶解;此外,有部分比例术后发生假体周围炎性假性瘤样肿。以上问题在我国患者中是否同样会发生,尚需严密随访、观察。但总体由于金属-金属负重界面存在以上问题,国内外最近1-2年倾向于金属-金属不做首选负重界面组合。

四、膝关节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TKA)发展十分迅速。我国现代全膝关节技术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目前国内大医院已经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特别是在膝关节重度屈曲、严重内外翻畸形、僵直、强直膝等各种严重畸形的复杂全膝关节置换方面,达到领先国际水平。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膝关节假体设计、材料和相关器械的不断完善、改进,临床效果也不断提高。目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0~15年假体生存率在95%以上,平均生存期在20年左右。膝关节假体的类型较多,有保留后交叉韧带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后稳定型),有活动负重平台和固定平台类型。同时单髁置换近年来再次引起广大关节外科医生的兴趣。

(一)、全膝关节置换

1、后稳定性膝关节假体(PS)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CR)

   目前临床上保留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应用于临床已经有超过20年随访报道,这两种假体的总体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关于保留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争论仍然在继续。支持保留后交叉韧带者认为:①保留后交叉韧带股骨能有效的后滚,和相对平坦的胫骨关节面会使假体的潜在运动范围更大;②后交叉韧带有限制膝关节移位的功能;③部分学者通过步态分析发现后交叉韧带型假体术后患者的步态比不保留后交叉韧带者更对称,特别是爬楼梯时;④保留后交叉韧带可以减少股骨侧截骨;⑤保留后交叉韧带能改善髌股关节功能。而支持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学者认为:①骨关节炎会导致后交叉韧带的病变和挛缩,要重新建立软组织平衡是很困难的。研究表明若要恢复接近正常的张力,后交叉韧带的精确度需达到约1mm,

    屈曲时后交叉韧带过紧会限制术后屈曲的恢复,同时会导致股骨过度后滚,加速聚乙烯磨损;后交叉韧带过松屈曲时则不会产生股骨后滚;②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能更可靠地娇正严重畸形。截至目前这种争论仍在继续,但不保留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的使用越来越多。从适应证方面,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不适合于类风湿关节炎和严重屈曲畸形患者。

2、固定平台和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

    负重平台方面,目前固定平台随访时间长,临床结果良好。尽管旋转平台在理论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较固定平台有许多优点,但活动平台的出现只有10年左右时间,其临床效果尚需要大样本病例长期随访观察,从术后5~10年的临床结果来看,其效果与固定型平台无显著差异。活动平台膝关节假体设计的思路在于降低接触应力,改变假体之间的磨损类型,继而降低假体松动发生率。膝关节负重区00~300内采用球面对球面设计,以提供最大的假体间接触,防止膝关节内外翻运动时形成膝关节边缘负重现象。这种设计可以使膝关节的接触应力里控制在10Mpa以内。个别类型活动平台膝关节假体的一个主要并发症就是活动性平台衬垫脱出。为了防止衬垫脱出,应该在保持矩形屈膝间隙和伸膝间隙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屈曲间略紧;活动平台假体对软组织平衡要求更高。

3、高屈曲度假体

    随着TKA的广泛开展,患者术后对膝关节活动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设计了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其设计的目的在于术后能使膝关节活动度增大的同时不威胁假体的安全性、耐用性和不导致疼痛。这种假体可以更好地减少高屈曲度情况下应力集中导致的聚乙烯磨损和避免因撞击影响关节屈曲度。这种假体目前应用于临床只有十多年时间,从目前报到的临床结果来看,其术后活动度可达到和超过常规膝关节假体,但其中远期临床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以观察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常规假体。

(二)、单髁置换

    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关节炎已有30多年的历史,早期由于失败率较高而弃用。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成熟、假体设计和手术器械的改进,膝关节单髁置换近年来逐渐增多。因为单髁置换提高假体生存率和手术创伤小,对关节结构破坏小。假体失败后转换成全膝置换不会造成过多的骨缺损,而且转换成全膝置换术后不会增加TKA的失败率。单髁置换的手术适应证包括非类风湿性关节炎且不伴随严重畸形的膝关节单间室退变,年轻、活动量相对较大的单间室膝关节疾病。单髁置换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在开展,其中、远期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我国目前主要以PS假体为主,而且从近期、中期随访结果与国外报道相近。固定平台假体仍然占主导地位,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近年来部分医院开展,但是旋转平台、高屈曲设计是否能够改善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提高关节功能,目前尚无定论,尚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观察。

五、翻修

    国外翻修病例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美国髋关节翻修率占全部髋关节置换的17%,而且预计还会不断增加,至2030年可达到9.7万髋;瑞典占7%,澳大利亚占14%。我国目前尚无具体数据,从华西医院病例数显示,髋关节翻修占髋关节置换的10%,而且逐年增加。导致失败原因:2002年国外依次为骨溶解、无菌性松动(69%)、

    关节不稳(14%)、感染(7%)、假体周围骨折(5%)、其它(5%)。2008年美国翻修翻修原因分析表明,关节不稳已成为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翻修主要原因。我国(华西医院病例)依次为骨溶解、无菌性松动(53%)、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19%)、感染(14%)、假体周围骨折(11%)、假体断裂(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原因国外主要为假体周围骨溶解、松动,我国则主要为假体周围感染。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比例较高,提示我们加强手术无菌技术、术前感染筛查以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半髋或全髋)。

    在髋膝关节翻修目前主要在一些大医院、大的关节外科中心开展。在假体周围感染的二期翻修、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保留假体的治疗、假体周围骨折、严重骨缺损重建等翻修方面,采用各类技术包括假体取出技术、骨缺损重建修复技术、假体选择植入以及中远期随访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部分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关节登记随访制度。随着接受初次关节置换患者数量的逐渐增加,接受翻修手术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这一方面要求广大关节外科医生提高手术操作技术、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并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同时重视术后定期随访,合理指导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延长关节生存时间,降低失败率。

六、中国关节外科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虽然关节置换术使大部分晚期关节疾病患者关节功能得到满意的恢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效果,导致关节置换失败、翻修率增加,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严重的伤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1、关节置换术开展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中心城市大医院许多医师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初次常规性置换手术转移至难度较大的病例、复杂的翻修手术,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市级医院,尚无专职的、掌握关节置换技术的关节外科医生。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关节外科置换技术的规范化培训机制,举办各类学习班,建立关节外科医师培训基地,编写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关节外科医师,实行严格的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制度。

2、适应证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并发症较多、非生理性的手术,由于手术切除较多的骨质,一旦手术失败则很难补救。因此开展关节置换术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目前我国存在对关节置换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如转子间骨折不分类型都采用关节置换;对某些疾病、特别是青壮年患者,手术指征放得过宽,过度依赖关节置换而忽略了其他治疗方法如截骨术、关节融合术等。通过前面所述关节技术规范化培训制度,不仅加强关节置换技术的手术操作、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更重要的要加强关节置换培训,掌握关节置换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对关节置换适应证的掌握和并发症的认识、预防;加强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的认识,如精确的术前模板测量、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特别是围手术期合并症的处理,接受关节置换术者大多为老年患者,而这类人群多存在各类合并症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3、开展关节置换手术的基本设备与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关节置换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强、技术难度大并涉及多学科的外科技术,良好的假体植入需要有一定的基本设备如可调整体位的手术床、良好可控的光源、规范的手术器械以及重症监护病房,并发症如感染的预防需要高洁度和层流的手术室。因此在不断加强关节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对开展关节置换手术所需硬件设备与条件的规范化同样相当重要。

4、建立系统的、规范化的康复锻练体系

    关节置换于术后康复十分重要。我国大多数医院无专门的康复师指导术后康复锻炼,而且许多医师未系统掌握康复锻炼知识,结果造成患者术后康复不规范、康复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影响手术效果。精心设计的康复计划将加速关节功能的恢复、减轻术后跛行、促进自理能力的恢复。合理的康复应从术前开始,包括术前教育让患者掌握基本的锻练方法以及辅助器材的正确使用、了解如何预防关节脱位、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关节等知识。术后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开始康复锻炼,加强肌力恢复。

5、建立并完善的关节登记制度和高质量的随访制度

    瑞典于1979年即开始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关节置换登记制度。通过登记系统可以获得完善的关节置换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导致手术失败的因素,有利于提高技术并促进假体的设计、制造水平,客观公正的平价不同假体的临床效果。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建立了登记制度。通过建立关节置换登记制度,可以逐步积累形成容量巨大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成将对关节置换技术的提高、对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全国性/或跨区域性的关节登记制度,以促进我国关节外科水平的整体提高。

6、加强基础研究,多学科协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于国人特点的关节假体

    目前国内关节假体多为进口假体,价格昂贵,而且假体设计基于国外人体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医学、生物力学、材料、制造等多学科密切协作,研制开发适合于国人解剖特点的、符合国人生活习惯、价格较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关节假体,以适应我国国情和大量关节疾病患者的需求。

康鹏德 裴福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