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季度国脊沙龙于3月17日在北京如期召开,本期会议聚焦“脊柱矢状位不能忽视的问题”。沙龙由《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共同主办,北京泰德制药承办。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孙天胜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李中实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王以朋教授共同担任沙龙主席并主持学术讨论。
中日友好医院李中实教授首先汇报了一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先天性腰椎侧凸和脊髓纵裂的病例。该病例曾于10年前在国脊沙龙中作过汇报,当时经过专家讨论确定了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腰2-4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的治疗方案,术后患者腰痛及双下肢疼痛明显改善,经过10年的长期随访,患者本人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
在本次沙龙上,在座专家针对这一病例当时所采取的手术方式展开了讨论。最后李中实教授对于这一类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总结如下:有限手术长期随访疗效满意,脊柱手术并非做得越大越好,其选择需依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三方面因素,对于症状局限、体征局限、影像学退变严重、多节段且局部稳定的,即使存在明显的脊柱畸形但其与症状并无相关性的患者,可选择有限手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耀医师汇报了3例长节段矫形手术病例,均为老年女性患者,专家们对该组病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病例1 为一位70岁女性患者,因发现脊柱侧凸50余年入院,10年前出现腰痛加重伴右下肢麻木无力,9年前行L2-4椎管减压、侧凸矫形术。术后右下肢麻木无力症状逐渐缓解,但腰背痛症状进行性加重,目前VAS评分8分。
查体:脊柱侧后凸畸形,躯干倾斜,脊柱活动明显受限,胸腰段棘突叩痛(+),四肢肌力、反射正常,双侧股神经牵拉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双侧病理征(-)。
诊断为:1.脊柱侧后凸畸形;2.腰椎管狭窄症(L4/5);3.腰2-4椎管减压PLF术后。
对于该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保守还是手术?
专家们认为:该患者初次手术固定后,脊柱畸形侧方旋转较重,脊柱整体处于明显的冠矢状面失平衡状态,一致认为需要再次手术进行干预,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上下方融合节段的确定,专家们各抒己见。
最后赵耀医师给出了他们的手术方案:L1 PSO、T7-11 Ponte截骨、T6-髂骨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经过术后4年随访,患者冠矢状面平衡得到了较好的维持,临床疗效满意。
随后,赵耀医师又结合病例,对脊柱整体(矢状面)序列及比例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GAP Score)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Schwab标准不同之处在于,GAP评分系统更加注重脊柱矢状面参数实际与理想的差值,并将各参数进行赋值整合,获得脊柱矢状面序列得分。该评分系统不仅能够全面地评估脊柱矢状面平衡情况,同时可以有效地预测矫形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最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淳德教授对这3例病例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国外目前普遍认为对于脊柱畸形患者需矫正至完全平衡,但是,依据他们医院的经验总结,对于此类患者还需考虑年龄、骨质疏松程度、肌肉力量以及矢状位参数中PI的大小等因素,老年患者矢状面矫正至轻度正平衡时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朱卫国医师汇报了退变性矢状面失衡手术策略的选择。根据文献回顾的结果:椎旁肌质量低和术后矢状面失衡是发生内固定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肌肉不好的矢状面失衡患者,在进行腰椎管减压的同时,应矫正矢状面失衡。
结合本汇报中两例原发性退变性矢状面失平衡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病例,重点分析了两例患者腰椎MR的椎旁肌质量,根据椎旁肌质量选择了不同的手术方式。
对于第一例病例,诊断为:原发性退变性矢状面失平衡,腰椎管狭窄症及退变性脊柱侧凸,其腰椎椎旁肌脂肪浸润和肌萎缩明显,采取了长节段(T10-S1)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以纠正矢状面失平衡。
对于第二例病例,诊断为:原发性退变性矢状面失平衡,L3-S1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其椎旁肌肌肉质量好,未见明显的脂肪浸润及肌萎缩,采取了相对较短(L1-S1)的的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未过多纠正患者的矢状面失平衡。
两例患者经过随访,在矢状面平衡的维持及术后ODI评分的改善上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随后,朱卫国医师结合以往的治疗经验总结,提出了矢状面失衡症这一概念。他将影像学矢状面失衡同时伴有持续性腰背痛、腰椎功能障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40%)或站立时躯干前屈(满足两条以上)的临床表现定义为矢状面失衡症,并强调矢状面失衡症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常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
当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脊柱矢状面失衡时,是否需要延长固定并矫正矢状面失衡,取决于患者的症状-矢状面失衡症。对于肌肉质量差、后伸征阴性的患者,需向上延长固定节段,纠正失平衡;对于肌肉质量好,后伸征阳性的患者,仅行椎管减压即可。
该概念的提出也引发了在座专家的兴趣,认为矢状面失衡症从肌肉质量的角度着眼,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最后,王以朋教授就此次沙龙进行了总结:对于老年患者长节段固定要慎重,需根据个体状态,并以解决患者主诉为主要目标;对于矢状位平衡,既要关注指标,也要关注手术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