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骨科器材网! 登陆注册
个人中心 消息中心
首页 > 国内外信息
大医至诚 大爱至深——记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王岩教授
2015-07-12 00:00:00

  2010年11月的成都已有丝丝凉意,但在成都娇子国际会议中心会场中却是温暖如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选举会议正在这里召开,灯火辉煌、掌声雷动、照相机的闪光灯不断闪烁,一位40多岁、英气十足的高个子军人,从中华医学会刘雁飞秘书长手中郑重地接过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任命证书——他,就是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院长王岩教授。
 
刻苦攻关创佳绩

    人体的骨骼,既坚强又脆弱,能对骨头造成伤害的疾病成百上千。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绝症”。1990年,29岁的王岩踏上了攻克这一现代医学 难题的漫漫长路。
    对传统治疗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中选出正确的方向,再结合国际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创新手段突破难关。这,就是王岩定下的思路。这条路,充满艰辛,没有捷径。   
关节置换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终极治疗手段,可王岩教授和诸多早期患者一样,并不甘心任由病情的发展而最终把关节“一换了之”。可一旦患者股骨头已发展至塌陷,任何药物或保守治疗都无法恢复股骨头圆形结构时该怎么办?他尝试把记忆合金丝缠绕成不同型号的网球,通过微创手术植入塌陷的坏死股骨头内,利用其超弹性顶起股骨头,填补关节腔内的空缺,有效地维持了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并在坏死的股骨头内持久发挥 “钢筋水泥”的作用,使许多因股骨头塌陷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此项手术后恢复了行走功能。这项创新完成了从临床需求到理论探究再到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经典的转化医学环路,同时,该研究得到了市场的关注,相关产品已转化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主打新产品,初步在全球推广上市。王岩的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及手术创新,获得了2005年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在关节外科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2007年当选为亚太关节外科学会(APAS)主席,并被关节外科领域国际权威杂志《J Arthroplasty》聘请为合作主编。
    脊髓、神经伤的修复是医学领域又一个未解的难题。早在20年前,王岩教授就在我国显微外科泰斗朱盛修教授的指导下,对周围神经伤的修复进行科研攻关,首创采用前臂一条支配在人类几近退化的旋前方肌的运动神经肌支,直接转位吻合支配手部肌肉的尺神经深支或鱼际返支,直接恢复因尺神经或正中神经损伤导致的手内肌功能,大大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同时避免了传统神经损伤直接缝合修复后出现的神经纤维错向吻合的弊端;该创新术式已被美国手外科学会作为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修复的标准术式写入《美国手外科手册》。在尺神经修复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王岩和他的团队大胆创新,将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正常尺神经作为供体,实施远距离移位嫁接吻合脊髓损伤节段以下的股神经或阴部神经等,恢复脊髓完全性损伤截瘫病人的某项重要生理功能,使完全性截瘫患者恢复部分迈步行走或大小便功能,大大改善了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尺神经转位后,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与尺神经深支吻合修复,不会造成手部的功能障碍。近年来,针对脊柱外科领域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王岩教授高瞻远瞩,着眼于该领域的顶尖方向-脊柱畸形的矫形进行了创新,突破了国际上关于脊柱畸形矫正的理论限制,率先提出有别于传统经典的三种脊柱截骨方式的第四种脊柱截骨方式——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CD技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又有效规避了一些传统脊柱截骨方式的不足。近年来大量复杂、疑难脊柱畸形病例的成功救治验证了该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技术也得到国内及国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一举使我国的脊柱畸形矫形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王岩教授也被国际脊柱外科权威杂志《Spine》聘请为副主编,这也是该杂志首次聘请欧美以外的专家担任这一职位; 2009年,王岩教授在脊柱脊髓、神经创伤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岩教授也是唯一一位以第一完成人身份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骨科专家。
2010年12月21日 胡锦涛主席签署通令,为表彰解放军总医院王岩教授在脊柱外科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王岩教授个人一等功。这是继2008年为表彰王岩教授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系列治疗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一等功后的第二个一等功。
 
先进理念建团队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成立于1953年,目前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军重点学科、全军重点实验室、全军骨科研究所,并且是国内科研机构中唯一获得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基层单位,还是解放军总医院获得总后批准筹建的第一个“院中院”——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
  一个医院的单一学科,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获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团队迸发出这样的创造力?来到这个拥有100多人的科室人们会发现,这里人才阵容强大、名家云集——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卢士璧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这个科室的所有人员在科研上携手攻关、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在困难面前鼎力互助,呈现出团结向上、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当然,这种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科室领路人王岩教授的科学化管理!
王岩教授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放眼未来布大局。以和谐为主线,将科室的发展科学地化解为每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又促使科室又好又快发展。王岩关爱着科室中的每一名成员,帮助大家成为事业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同时用目标、事业、理想及科技创新来凝聚人心。使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由原来只有2个病区的科室发展成为拥有9个病区、1个骨科研究所得骨科专科医院。
    王岩曾先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AO脊柱外科中心、法国斯特拉斯堡国际创伤中心、德国汉堡人工关节外科中心等进修学习。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他还曾被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客座副教授等。这样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世界上最优秀的医生,感受到最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
正是他成功地将这些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地运用到了科室的管理中,才使得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在几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跨跃式发展:科研和临床治疗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部分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心系患者济苍生
  从医时间越长,王岩就越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他对自己开展的每一项新手术,总是要在术前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对于那些复杂的手术,他每次都要反复思考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处变不惊。
  一周中,王岩有五个手术日,星期一手术日的下午还是他的门诊时间:常常是手术做完后无暇顾及吃午饭,仅匆忙喝两口水便去门诊工作。他是在用透支自己健康的方式来换取患者的康复!
  拥有300余张床位、年门诊量超过20万人次的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依然满足不了来自全国各地患者的治疗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军内外广大患者,王岩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开通了“301王岩网”。在这个充满亲情的医患沟通平台上,军内外患者可以直接得到他们想要知道的骨科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网页上的短信咨询和预约服务功能,直接发短信向王岩咨询各种相关疾病知识、申请预约门诊。这些现代化的网络、短信等技术手段,使王岩和广大军内外患者跨越时空,心心相印。
  当王岩在认真、执著地做着这些琐碎的事情时,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全军最大骨科中心的学科带头人,还在20多个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团体任职。同时,他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863”课题,并主持了多项国家、军队医学科研重大攻关课题项目,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
 
抗震救灾显真情
    玉树地震发生后,王岩在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带领13名高级专家教授组成的医疗队奔赴震区,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争分夺秒进行生命救援,在危重伤员的救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月14日中午,刚下手术台的王岩主任得知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后,立即拨通了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李书章的电话,请求去灾区救人。
   “那边海拔高,还是派其他人去吧。”考虑到身体因素,李书章这样回答他。
   “海拔再高我也要上。我是骨科医生,救治地震挤压伤有经验。”王岩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汶川地震期间,他就参与了一线的大量救治工作。由他牵头主编的《地震伤救治手册》,在第一时间送发汶川灾区20万册,成为灾区第一本地震伤救治工具书,对科学施救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并指导数十个部队医疗队及医院的伤员救治工作,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得到了汶川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的充分肯定……
    一番真诚请战,王岩终于得到了批准。
    15日8时30分,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医院抗震救灾专家医疗队队长的王岩带领13名专家奔赴玉树。
    此时,王岩出现呼吸系统不适症状已经很长时间了,妻子远在国外,年幼的儿子独自在家……
    “伤员在哪里,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15日10时30分,一下飞机,高原反应就立即袭来,有的队员出现了双眼发黑、嘴唇发紫等症状。但是,面对在玉树机场等待转送的200多名重伤员,王岩果断决定就地展开救治。
    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员迅速根据伤情实施分类、清创、固定等先期处置,还专门提醒转运伤员的注意事项。整个医疗队指挥有条不紊,救治及时有效。王岩和队员们还将随身携带的野战食品分发给在场的受伤群众,一直忙碌到深夜两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席地而卧。
    第二天清晨,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王岩带着医疗队终于和兰州军区总医院医疗队会合。 针对当地居民点多、伤病员分散的特点,王岩迅速制订了定时巡诊、会诊制度,按照队员专业特长分配任务,依托兰州总医院医疗救护所,积极参与救治伤病员,当日就诊治各种重症患者50多人。
    高强度的工作加剧了高原反应,医疗队员出现了嗜睡、喘气等症状,经验丰富的王岩提出了“自我防护与救治伤员兼顾”措施,由内科专家重点保障医疗队员健康,外科专家重点救治伤员,不仅避免了非战斗减员,还大大地提高了医疗队的整体战斗力。但在此同时,王岩自己也累倒了,但他依然在坚守,还不时鼓励大家:“到了灾区,一切都要为伤病员着想,急他们之所急,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在地震伤中,骨外伤最常见。王岩的到来,让许多命悬一线的伤员再次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伤员俄要全身多发骨折并伴有盆骨粉碎性骨折,王岩迅速召集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建议采取骨盆外固定架加股骨牵引等治疗措施,使俄要很快转危为安。俄要的家人听说王岩是国内有名的骨科专家时,不停地道谢。
    挤压综合征导致急性肾衰的危重伤员斯塔,左大腿股部、臀部肿胀,无尿。面对如此严重的伤情,王岩根据各项监控指标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凭借丰富的经验,亲自为斯塔实施挤压部位切开减压清创,床旁血滤透析和呼吸机辅助等治疗。为了防止意外,他整整守候病人36个小时,直到斯塔的各项生命体征渐渐平稳。
    随着转送后方医院的危重伤员不断增多,王岩奉命驰援。西宁、兰州相距数百里,王岩马不停蹄,来回奔波,先后在兰州军区第一、第四医院指导、协助救治伤员200余人,其中危重伤员100多人。兰州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玉树地震后送危重病人比较多,王岩带领专家医疗队协助、指导救治上百名,针对严重挤压伤病员提出科学治疗方法,使5位面临截肢的伤员保全了肢体。2010年王岩教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2010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